细看古代仕女图时,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画中的仕女清一色都是单眼皮!
这种现象不禁引人深思,难道是古人不喜欢双眼皮?
事实上,这并不是“审美”问题,而是“血统”问题,曾有一种说法是:血统纯正的汉人是单眼皮。
但最初的汉人真的都是单眼皮吗?双眼皮难道就是血统不纯吗?
单眼皮的汉人
眼皮的形态是人面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汉族人群中,眼皮的形态主要可分为单眼皮和双眼皮两类。关于汉族人眼皮形态的变迁,历来有许多说法。
在我国古代,单眼皮被视为中原汉人的主流审美特征,这一点可以从当时流传下来的文物中得到印证。
比如说,秦始皇兵马俑基本都是单眼皮,这些兵马俑根据真人比例仿造,每个兵马俑面容都不相同,可见兵马俑上的单眼皮应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面貌。
除此之外,古代传世画作中的仕女和帝王,也基本上都是单眼皮的形象。小说中描述的人物,如《红楼梦》中的王熙凤和林黛玉,也都是单眼皮。
这些史实充分说明,在古代,单眼皮是汉族人的主流特征。
但是,我们也不能轻易地得出汉族古人都是单眼皮的结论。因为这些文物所反映的,也可能仅仅是当时的审美倾向,而不是人们的真实面貌。
据考古学家调查,秦汉时期出土的兵马俑中,虽然大多数兵马俑为单眼皮,但仔细检视可以发现,也有一小部分兵马俑眼部有明显的双眼皮痕迹。
这表明双眼皮特征在当时已经出现,只是不如单眼皮特征普遍。
在古代绘画作品中,许多美女画像呈单眼皮状,这主要是当时画家根据主流审美习惯的创作手法,不代表所有古代女子都是单眼皮。
就像《簪花仕女图》中,女子的单眼皮,反映的是画家对当时流行美貌的理解和表现。
实际上,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,单眼皮和双眼皮都属于人类正常的特征,现代汉族中单双眼皮的比例也大致持平。
双眼皮基因在汉族中一直存在,只是早期频率较低。
汉族单眼皮居多的原因,主要在于古代交通不发达,地域文化差异大,中原汉人鲜有外族通婚的机会,基因高度同质化导致单眼皮成为主流。
随着历史进步和民族融合,双眼皮逐渐成为新的审美趋势。古代汉族虽以单眼皮为主,但也有双眼皮者存在。
现代科学研究表明,单双眼皮是显性和隐性基因所决定,并非某一民族的专属性,双眼皮的出现使汉族人的面部特征更加多样化。
不可否认,单眼皮在汉族早期确实占主导地位。但双眼皮特征也一直存在,只是相对少见。随着历史发展,双眼皮的汉人比例也在逐步增加。
双眼皮的由来
而双眼皮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它源于不同民族的长期交流和融合。
在秦汉时期,中原汉人主要以单眼皮为主。当时中原与西域的交流还比较有限,双眼皮基因也仅见于少数的通婚案例中。
据记载,秦朝完成统一之后,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流略有增多,一些商人、使者开始往来,双方也有极少数通婚现象。
直到汉武帝时,才真正打开西域交通,加强经济文化往来,这为双眼皮基因进入中原搭建了桥梁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北方民族开始大举南侵,中原汉人与北方的胡人频繁杂居。北朝统治者为获取民心,也推行一定程度的通婚政策。
据史书记载,当时的上层贵族之间已较普遍存在北方女嫁汉人的现象,这为双眼皮基因进一步向汉人社会渗透奠定了人文基础。
唐代,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,中原汉人同西域各国的交流日趋频繁。当时双眼皮深受上流社会追捧,成为一种时尚。
据文献记载,许多唐代官员、文人对双眼皮有“胡眼”、“秋波目”之称,这反映出双眼皮在当时已相当盛行。
唐代民间通婚现象也较为普遍,这为双眼皮基因大量进入汉人社会提供了契机。
宋代以后,随着北方胡人的不断南迁汉化,双眼皮也开始渗入更多普通汉人家庭。
一些史料显示,宋代的普通百姓中已开始出现双眼皮人群,这说明双眼皮基因已逐步扩散至广大民众。
到了元代,蒙古族统治者为推进各族关系,进一步推行通婚政策。汉人与蒙古族的通婚现象屡见不鲜。
据元史记载,当时汉人学童需要到蒙古帐篷里学习蒙古语言文字。这种近距离接触与学习,也加速了双方的通婚进程。
由此,双眼皮基因获得了进一步扩散的契机,深入汉人社会各个阶层。
明初,汉人血统有所恢复,单眼皮美学小范围回潮。但此时双眼皮人口已日渐增多,不再是少数现象。
清朝中后期,随着服饰装束审美的改变,双眼皮成为主流美感,其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。
纵观历史进程,双眼皮入汉是一个渐进且不可逆转的大趋势,它源于不同民族长期地交流融合。
双眼皮的形成,既反映了古代社会人口迁徙频繁的格局,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包容万象的开放性格。
当今双眼皮已成为汉人的普遍特征,这种多元一体的眼睛,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。它是民族间理解与融合的标志,也将持续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未来形态。
我们都一样
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。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不同民族不断融合,汉族的血统和文化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。如果我们着眼于汉族人的外表特征,可以发现其变化复杂。
以眼皮为例,汉人的眼皮既有单眼皮,也有双眼皮。近年来,一些人错认为双眼皮是汉族的标志,这种观点值得我们反思。
遗传学告诉我们,双眼皮是一种显性基因,单眼皮则为隐性基因。
当父母双方都带有双眼皮基因时,后代也有可能出现单眼皮,但出现的概率是极低的。可见,眼皮的单双只与个人基因相关,而与民族及血统无关。
中国悠久的艺术传统,也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审美取向的变迁。早在唐代,单眼皮就被认为是美的象征,许多壁画描绘单眼皮美女。
到了宋代,艺术家开始将双眼皮作为动人特征。明清时期,双眼皮审美再度占主导地位。这说明我们的审美标准,会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而不断调整,并不固定。
从科学角度看,中国人的外表特征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日趋多元。考古发现早期中原居民面部特征较强,皮肤黝黑,与南方土著较为接近。
秦汉时期大规模人口迁移,使中原地区出现多元文化格局。此后蒙古族、满族等民族加入中原文化圈,也影响了汉人的遗传结构。
可以说,中华民族正是在开放包容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自己。
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中国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观。早在秦汉时期,中原地区就呈现多民族融合的局面。
秦朝统一六国后,不同地域的贵族世族被迫迁移到咸阳,文化和血统开始融合。汉武帝开疆扩土,大量少数民族被同化入汉族体系,多元文化格局更加明显。
进入唐代,关中地区已是多民族杂居之地,各种不同宗教并存,人们认同“唐人”这一文化,而非民族血统。
宋代以后,北方草原民族南迁频繁,他们与汉人通婚融合,接受汉族语言和风俗,这再次证明中国社会更看重文化认同。
这种文化认同高于血统的理念,一直延续至近现代。满族建立的清朝强调“满汉一家”,不分民族高低贵贱,“皇汉一统”思想更加强调文化认同的重要性。
这为民族团结与融合奠定了基础,由此可见,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开放包容的历史过程,而非单一血统扩张的结果。
今天56个民族像一家人般和睦相处,中国人在海外自称“中国人”而非某个民族,这正源自我们独特的文化认同观。
所以,不应将单眼皮或双眼皮简单等同于某种民族特质,这既不符合科学事实,也忽视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复杂历程。
作为中国人,我们看重的是文化认同,而非表面的族群标志。一个人的眼皮不能决定他的中国人身份,重要的是他对中华文明的热爱。
结语
时至今日,早已没有“血统纯正”这一说法,有的只是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。
当然,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追求潮流去割双眼皮也是正常现象。
正如那句歌词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……”
我们共同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之中,我们都是一家人。
来源: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